就医导航

【红十字宣教】探秘骨髓移植

2023-04-25   来源:上海市红十字会

探秘骨髓移植

骨髓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位于身体的许多骨骼内,主要发挥造血功能,为我们提供新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是氧气的搬运工,白细胞是帮助身体抵抗病原体侵袭的卫士,血小板负责凝血,这些细胞对我们至关重要。而有些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会影响人体正常的造血功能,甚至危及生命。骨髓移植是目前治疗这类疾病的根治性手段,关于骨髓移植你是否还有很多疑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开启骨髓移植探秘之旅吧。

骨髓移植的前世今生


二次世界大战末,核辐射导致许多人的血液系统受到致死性损伤,促进了人类对辐射损伤治疗等相关领域的研究。1951年,美国Lorenz等人首次提出了“骨髓移植”的概念。骨髓移植的本质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将患者骨髓中的细胞清空后,植入健康者(供者)的造血干细胞,重建患者的造血及免疫系统。经过大半个世纪的移植理论和技术的发展,造血干细胞移植已经帮助了成千上万名患者缓解痛苦,恢复健康,时至今日,我国能够独立完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医疗中心已超过100个,每年接受移植的患者超过1万例。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病之道


平日里我们常说“骨髓移植术”,“术”这一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外科手术,但如前所述,骨髓移植的本质是移植“造血干细胞”,所以在获取供者的造血干细胞(外周血/骨髓/脐带血)后,我们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将其注射入患者体内,过程类似输血治疗,时间大概是1-3小时。输注入体内的造血干细胞会自行归巢到患者的骨髓腔内,在骨髓中发挥造血作用。造血干细胞移植首先用高剂量的化疗或化疗结合放疗的方法杀死体内快速分裂的细胞(包括癌细胞、皮肤、头发和干细胞),然后再往患者体内输入正常的造血干细胞,从而重建一个正常的造血系统。

移植前最重要的是

寻找合适的供者

当新的造血干细胞被注入患者体内后,由于供体移植物中存在T细胞,它们识别患者体内的异型组织抗原,从而引发免疫排斥反应,临床上称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这种并发症通常影响患者的肠胃系统、粘膜、皮肤和肝脏,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患者的死亡。
   GVHD是由于供者和受者之间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不合所引发的免疫排斥发应。因此,提高移植成功率的首要条件就是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找到HLA高匹配的供者开展移植手术。一般情况下,仅有25%~30%的患者能找到HLA相合的亲缘供者,而在无关人群中找到相合供者的概率是1/5万~1/10万,甚至更低。因此,建立庞大的骨髓库是现阶段通过骨髓移植治疗相关疾病的最实际、可行的办法。

尽管脐带血移植和无关供者移植已成为可靠的其他供者来源,但供者来源缺乏依旧是限制异基因骨髓移植广泛临床应用的世界性难题。近年来,另一解决思路中国独创被国内外同行公认的“半相合”(一半的HLA配体相合)技术,直系亲属间单倍型移植体系部分解决了供者来源缺乏这一难题,为更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骨髓移植对供者身体危害大吗?

很多人认为,捐了一部分造血干细胞之后,自己免疫力会降低,身体越来越差,事实上,捐献造血干细胞几乎不影响供者。如前所述,从外周血中获取造血干细胞的技术已非常成熟。在这一过程中,供者首先要进行为期4-5天的造血干细胞动员,也就是皮下注射动员针,使得外周血中的造血干细胞量更多,在动员后进行干细胞采集,一般采集外周血量大约是150-300ml,与献血的形式差不多,绝大多数供者在捐献时不会有特殊的不适。而且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捐献造血干细胞1~2周后,各种细胞即可恢复正常。因此,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影响健康。

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已经帮助了成千上万名患者缓解痛苦,恢复健康,临床医生也在持续不断地探索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可能性,给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

为进一步优化人道资源供给,提升人道资源动员能力,持续推动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关于开展2023年全国红十字系统“5·8人道公益日”众筹项目的通知》(中红办字〔2023〕4号)、《关于开展2023年上海市红十字系统“5·8人道公益日”众筹项目的通知》(沪红发〔2023〕20号)要求,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负责众筹项目的综合协调和组织实施,联合腾讯公益等互联网公募平台合作开设活动专场,全国红十字系统共同参与。上海市红十字会参与众筹的项目是“点燃生命的希望——造血干细胞移植救助项目”。





上一篇:【红十字宣教】激发动力活力 推进前行发展 —— 《上海市红十字条例》学习贯彻情况综述 下一篇:应急救护科普|如何拨打急救电话?